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

火锅的历史渊源

2022-11-08| 发布者: 宝清百事通| 查看: 135| 评论: 1|文章来源: 互联网

摘要: 依据此定义,翻检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,可知“火锅”起源于唐代,形成于中国南方,是南方各民族的饮食习俗碰......

火锅的定义包含三个内容,一是围炉而食的进餐方式,二是就滚汤投进鱼肉蔬菜即烫即吃的烹调方式,三是一种特殊的菜品名称。三者合一,方称得上近代以来坊间津津乐道的“火锅”。

依据此定义,翻检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,可知“火锅”起源于唐代,形成于中国南方,是南方各民族的饮食习俗碰撞融合的结果。试论如下。

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一首五言律诗叫《问刘十九》,曰:“绿螘新醅酒,红泥小火垆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!”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(公元817年),白居易时年46岁,正在江州(治今江西九江市)任职司马。刘十九,嵩阳处士,名未详。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,共叙衷肠的情景。诗人邀约他的朋友刘十九:寒冬季节,暮色沉沉,眼看天就要下雪了,我准备好泛着碧绿色的新熟家酿,炉火已经生旺,你能不能过来喝一杯呢?现在很多文章谈起火锅起源历史,都要引用这首诗。但这首诗表面看来是围炉饮酒,小火炉也是可以置于桌上的,但是炉上有无翻煎冒滚的汤锅,则不得而知。我们只有发挥想象,也许有。当然,这首诗描写的意境,离我们今天谈的吃火锅,亦只差一步了!

唐刘恂著,鲁迅校勘《岭表录异》卷上:“交趾之人重‘不乃羹。羹以羊鹿鸡猪肉和骨同一釜煮之,令极肥浓,漉去肉,进之葱姜,调以五味,贮以盆器,置之盘中。羹中有嘴银杓,可受一升。即揖让,多自主人先举,即满斟一杓,纳嘴入鼻,仰首徐倾之,饮尽傳杓,如酒巡行之。吃羹了,然后续以诸馔,谓之‘不乃会(亦呼为先堖也)。交趾人或经营事务,弥缝权要,但设此会,无不谐者。”

《岭表录异》的作者、唐人刘恂,生卒年不详,仅知唐昭宗时(公元889—904年)任广州司马。他任期届满,时值京师长安发生动乱,返京述职不成,滞留广州,根据在当地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,著成三卷本《岭表录异》一书。上引该书资料,反映了唐代末年中国岭南地区越人的食俗。他们制作的一种羹汤叫“不乃羹”(宋代朱辅《溪蛮丛笑》云:不乃者反切摆也。令人联想到吃涮羊肉时,夹肉入汤,涮的动作)。这种羹汤的制法是“以羊鹿鸡猪肉和骨同一釜煮之,令极肥浓,漉去肉,进之葱姜,调以五味”,类似今日火锅汤料;然后“贮以盆器,置之盘中”。火炉未上桌子,不是围炉而食,而今叫“冷锅”。鼻饮,不用嘴喝,这是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。南宋人朱辅《溪蛮丛笑》:“犵狫(即僚人)饮不以口,而以鼻自取其便,名曰鼻饮。”

“不乃羹”曾流行于交趾地区。交趾为古代越人居住之地,故当是越俗流传。越人用“鼻饮”之法喝汤,名“不乃羹”;当“鼻饮”之法失传后,将肉、汤一起食用,名“穀董羹”。

北宋苏轼《仇池笔记·盘游饭穀董羹》:“罗浮颍老取凡饮食杂烹之,名‘穀董羹。”

南宋祝穆《方舆胜览·惠州》(卷三十六):“(土人)又好作穀董羹,取凡饮食杂烹之。陆道士诗:‘投醪穀董羹锅口,掘窟盘游饭碗中。苏子瞻见之大喜。”

南宋曾慥《高斋漫录》载:“禅林有食不尽物,皆投大釜中煮之,名穀(骨)董羹。东坡所用乃此事也,亦前人所未用。”

唐朝南方越人的“不乃羹”,发展到南宋叫“穀董羹”,到了清代就成了广东的火锅“打边炉”,广东地方志和诗文上有大量记载。例如:

清陈坤著《岭南杂事诗钞笺证》卷四“骨董羹”条:“食无下著费千钱,骨董羹香胜绮筵。何事矫揉徒造作,别饶风味是天然。”作者自注:“惠州等处,取凡饮食杂烹之,谓之骨(江按:即穀)董羹。”

清关涵《岭南随笔》“南言略上”条:“骨董羹,冬至日粤人作丸糍祭室神,並杂鱼肉煮。东坡谓之骨董羹,又称打边炉,谓环坐而食也。”

兽面纹方形青铜温鼎(早期火锅,1989年岀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晚商遗址)

清乾隆十五年刻本《顺德县志》:“十一月‘冬至祀祖,燕宗族。风寒召客,则以鱼、肉、腊味、蚬、菜杂煮烹,环鼎而食,谓之‘边炉,即东坡之骨董羹。”

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《归善县志》:“旧俗有‘盘游饭,以鲜脯埋之饭中,至则共相笑曰‘掘得窖子。又以杂肴于锅中共烹之,名曰‘谷董羹诗人陆道士为诗云:‘投胶谷董羹锅内,掘窖盘游饭碗中。东坡喜甚,亲为书之。归善寻常家食至为省啬,市中鱼肉虽以两计,亦寸断可售,其俭可风也。”归善县,隋置,明清时均为广东惠州府附郭县,民国改为惠阳县,今为惠州市。

清道光三年刻本广东《开平县志》:“十一月‘冬至,作丸糍祭始祖以下。杂鱼肉之数煮之,环坐而食,谓之‘打边炉,又曰‘骨董羹。”

清道光五年富文斋刻本广东《恩平县志》:“十一月‘冬至,作粉丸祀祖。食鱠为家宴,以腥膻腊味杂烹,环鼎而食,谓之‘打边炉,即东坡所谓‘骨董羹也。凡遇天寒,召客皆用之。”

清道光十九年刻本广东《新宁县志》:“十一月‘冬至祀祖,自始祖以下至于祖祢。以鱼、肉、蚬、菜杂煮,环坐而食,谓之‘边炉,即东坡所云‘骨董羹也。”

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广东《新会县志》:“十一月‘冬至,祭始祖以下至于祖祢。杂鱼肉之类煮之,环坐围食,谓之‘边炉。”

清光绪十六年刻本广东《花县志》:“十一月‘冬至,则士夫相庆贺。……是日多食鱼脍,云可益人。若风寒会饮,则以杂烹环鼎而食,谓之‘打边炉,即东坡之‘骨董羹也。”

清末民初徐珂编撰《清稗类钞·饮食类》:“小酌之边炉”条:“广州冬日,酒楼有边炉之设,以创自边某,故曰边炉,宜于小酌。其食法,略如京师之生火锅,惟鸡鱼羊豕之外,有鸡卵,盖粤人已知鸡卵之富蛋白质矣。”“以创自边某,故曰边炉”,乃商人惯用的附会之说,不言自明。

民国16年铅印本广东《东莞县志》:“十一月‘冬至,祀先祠。(《周志》《南海志》:冬至遇风寒,多具‘骨董羹待客,谓之‘边炉。其法,具暖炉以鱼、肉、蚬、菜杂煮,环坐而食。按,莞俗谓之‘打边炉。又于是日食鱼生。谚云:‘冬至鱼生,夏至狗肉。)”

从上引史料,可知今日广东火锅是由唐代越人“不乃羹”食俗衍变而来,已经很清楚了。

那么,今日北京的“涮羊肉”火锅又是怎么来的呢?也起源于南方,时间大概在宋代。

南宋林洪《山家清供》“拨霞供”:“向游武夷六曲,访止止师。遇雪天,得一兔。无庖人可制。师云:山间只用薄批(江按:薄批即薄切,切成薄片),酒、酱、椒料沃之(江按:沃,灌也,浇也。即川菜师傅说的,先用酒、酱、椒料把切好的肉片码一下)。以风炉安座上,用水少半铫(音diào,有柄有流的小型烧器),候汤响一杯(江按:此处应漏一“酒”字)后。各分以箸,令自夹入汤摆熟,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。因用其法。不独易行,且有团栾热暖之乐。越五六年来京师(江按:指南宋都城临安,即今杭州),乃复于杨泳斋伯昺席上见此,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。杨勳家嗜古学而清苦者,宜此山家之趣。因诗之:‘浪涌晴江雪,风翻晚照霞。末云:‘醉忆山中味,都忘贵客来。猪羊皆可。《本草》云:‘兔肉补中益气,不可同鸡食。”

这段史料所载南宋武夷山隐士吃的“涮兔肉火锅”,同今日北京涮羊肉有相似之处,如把肉薄批,“各分以箸,令自夹入汤摆熟,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”,都同北京涮羊肉吃法差不多。不同的是,兔肉片下锅前,先用酒、酱、椒料把切好的肉片码一下,以除去羶气;南方人烹调是很讲究的。至于汤锅用铫,那是人少的缘故,就两个人,不需用大的铜锅铁锅之类烧器。这段史料,还说明了吃火锅的两条好处,一是简便“易行”,二是“且有团栾热暖之乐”。最后还说到“猪羊”皆可“涮”,自然可视为北京涮羊肉的来源。

重庆火锅加盟http://www.xyhuoguo.com 四川火锅加盟http://www.xyhuoguo.com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| 收藏

最新评论(1)

Powered by 宝清百事通 X3.2  © 2015-2020 宝清百事通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