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18年起,美国对华为实施了持续的限制和断供,华为在面临种种挑战的同时,也在不断加快国产化和自主创新的步伐。最近,随着国内芯片产业的崛起和技术的不断提升,一些曾经选择断供的企业开始出现“翻脸”的情况,其中包括高通和ASML。 想要理解这种反转的原因,我们需要先来看看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现状。随着云计算、大数据、5G等领域的快速发展,国内对于芯片产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。在这个背景下,国内的芯片企业开始蚕食德州仪器、意法半导体等外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中的份额。 从以往的“买不到”到如今转变为“不买了”,特别是在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领域如MCU等,国产芯片的发展和崛起已经势不可挡。现在,即使进口芯片选择降价,习惯了国产芯片的厂商也不会再回头选择外国芯片了。 而在公共、电力、交通等核心领域,也已经提出了芯片国产化的需求。这也从需求领域极大地推动了芯片国产化的进程,等到这一批企业成长起来之后,不仅仅能够满足芯片国产化和安全化的需求,更是能够参与到全球芯片产业的竞争中去,从而推动整个芯片产业链的发展,带来更多的高薪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。 面对国内芯片产业的蓬勃发展,选择断供的企业开始坐不住了。先是高通宣布将继续为华为供货芯片,并努力寻找机会来为华为提供5G芯片。为什么选择翻脸?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。在2021年和2022年Q1,中国市场为ASML带来三分之一的收入,贡献的收入超过三星和台积电,成为ASML最重要的市场。 而高通则更为夸张,根据数据统计显示,2022财年高通在中国大陆营收281.19亿美元,占比高达64%。可以说,一旦失去中国市场,对于高通来说将毫无疑问是一场灭顶之灾。除此之外,像BHP(大陆营收占比52%)、通用汽车(大陆营收占比42%)、英特尔(大陆营收占比27%)等等也都高度依赖于中国市场。 2022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5384亿块,进口额也达到了创纪录的4156亿美元,如今的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国和消费电子市场。因此,在面对失去这个巨大市场的危机面前,包括高通和ASML在内的厂商都开始选择“翻脸”了。 然而,日本的情况就没有这么令人欣喜了。原本追随美国并宣布限制供货的23种半导体设备,来表达自己的“忠心”。结果,在高通和ASML先后宣布继续供货后,就成为了损失最大的一方。 要知道,大部分企业都选择ASML的光刻机,作为在技术上落后的一方,尼康和佳能当前最大的市场就是中国市场。如尼康在中国销售的半导体和面板曝光设备占据其总销售额的40%;东京电子来自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比达到了27.5%。以往,在高通、ASML、德州仪器等企业的压制之下,他们通过深耕中国市场来继续生存。然而,现在宣布限制供货之后,反而成全了竞争对手,也失去了自己以往最大的依仗,可以说成为了最大的输家。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,整个芯片产业的竞争和变数都在不断增加。然而,国内的芯片企业已经快速进步,反而是传统的芯片巨头可以说正在被国内企业逐渐取代。相信未来的芯片产业会变得更加精彩,国内芯片就要迎来更大的机遇了。 货架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