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

江青为什么能成为“样板戏”的开创者?她做过哪些贡献?

2022-10-29| 发布者: 宝清百事通| 查看: 135| 评论: 1|文章来源: 互联网

摘要: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,“八大样板戏”就开始在全国各地上演,推广力度之大、受欢迎程度之高,堪称空前,直到......
看影视在线看最热影视 https://www.kanys.org

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,“八大样板戏”就开始在全国各地上演,推广力度之大、受欢迎程度之高,堪称空前,直到今天,仍然影响不绝。

提起“样板戏”,就不得不提它们的开创者江青。

那么,江青为什么能成为“样板戏”的开创者呢?她又做了哪些贡献?下面就来简单说一下。

江青虽然出身贫寒,但她的艺术天赋却很高,从小就喜欢唱戏,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不少戏曲。

十几岁时,江青遇到了一位贵人,就是现代戏剧教育家赵太侔。

当时,赵太侔在山东济南创办了一所戏剧教育学院,用现代教育的形式,教导年轻人学习传统京剧,江青就有幸进入了这家学院学习,不仅系统学习了很多传统剧目,更重要的是,她全盘接受了赵太侔对传统京剧进行创新的理念。

从此,江青就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左翼文艺青年,敢演敢唱,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,甚至连鲁迅,也专门去看过她演的话剧《娜拉》,对她赞不绝口,称赞她是“活娜拉”。

1937年,江青因为跟上海电影公司闹矛盾,被开除了,就和一些进步青年一起去了革命圣地延安,开始了另一段传奇人生。

当时,毛主席非常重视文化领域的革命创新工作,提出了“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”的口号,江青现场听过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后,也深表赞同,决定付诸实践。

江青本来就是左翼文艺青年,有经验又有能力,就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现代版《打渔杀家》——《松花江上》,进行了大胆地改革,将传统的侠义精神转化为现代的抗日思想,一上演就获得了巨大成功,备受欢迎,连毛主席也抽空去看了一次,对江青的创新精神非常赞赏。

这些经历,自然也为江青后来开创“样板戏”打下了基础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文化部成立了“戏曲改进局”,开始正式启动传统剧目的改革,不仅改戏,而且改人、改制,彻底改变旧时代走过来的文艺工作者的世界观和文艺思想。

但是,观念的转变是很难的,尤其是文艺工作者向来不喜欢被约束,所以传统戏剧的改革一直不理想,占据舞台的还是那些流传几百年历史的传统剧目,毛主席就曾对文化部提出过严厉批评,说文化部是“帝王将相部”、“才子佳人部”,不是为今天的人民群众服务的。

正是在这个背景下,本来就极具文艺天赋又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江青,就自告奋勇,挑起了这个重担,被誉为“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旗手”。

当时,全国各地和文艺团体推出了上千个新剧目,如何在这些浩如烟海的剧目中优中选优,需要非常高的艺术鉴别能力,也需要耗费巨大的体力。

不得不说,江青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,最终选出了《奇袭白虎团》《智取威虎山》《沙家浜》《红灯记》《杜鹃山》《海港》等几部现代京剧,以及《红色娘子军》《白毛女》两部革命芭蕾舞剧。

在工作中,江青虽然有独断专行、吹毛求疵等毛病,但实事求是地讲,她在其中做出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。

首先,江青把一些艺术感染力更强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引入了京剧。

传统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非常程式化的,不管是什么时代的戏,演员的着装、唱腔、做派都几乎一模一样,只不过换换角色、戏词而已,更谈不上舞台美术,一切都虚拟写意,一件道具就能代表许多事物,比如几个兵就是千军万马,手拿一根马鞭就是策马奔腾,越来越不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水平,尤其不适合反映如火如荼的革命场面的现代戏。

江青就把现代交响乐、现代舞台美术、现代舞蹈引入新京剧,并在传统的京剧唱腔方面,采用许多现代歌唱方式进行演绎,再加上激昂慷慨的革命故事剧情,营造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,每一个场面都美轮美奂,真实感人,让人耳目一新。

其次,在一些细节上,江青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

比如《红灯记》中李玉和的出场,最初的设计是李玉和将脸隐藏在扬起的大衣衣襟下面,急匆匆地出场亮相,江青就不满意,觉得这是旧武侠剧中黑夜盗宝的侠客做派,不符合革命人物光明正大的形象,就改为李玉和高举信号灯,缓步登场,形象立刻就“高大上”起来。

再比如芭蕾舞剧《红色娘子军》,毛主席看后,问了一个问题:“洪常青是怎么进入南府的?”

由于是没有任何对话的芭蕾舞,要表现这个过程非常困难,设计出一些舞蹈动作后,反而像哑剧,还会降低芭蕾舞剧的流畅,江青就果断地删减了一些桥段,既避免了剧情的不合理,也让剧情更加流畅起来。

江青对这些细节的要求非常多,甚至连演员的服饰上有几个补丁,都在什么部位,都要求全国各地演出时必须一模一样,以至于很多人批评江青这是吹毛求疵、无理取闹,但实事求是地说,这其实也是江青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表现。

当然,“样板戏”不光是江青一个人的功劳,还有很多参与者的贡献,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,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,才让“样板戏”迅速成为革命经典剧目,即使现在没有了行政力量的推广,仍然常演不衰,受到了无数爱好者的追捧。

(参考资料:《江青传》《党史博览》《领导文萃》)
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| 收藏

最新评论(1)

Powered by 宝清百事通 X3.2  © 2015-2020 宝清百事通版权所有